全国服务热线:
186-1511-9565
垃圾堆肥是处理与利用垃圾的一种方法,是利用垃圾或土壤中存在的细菌、酵母菌、真菌和放线菌等微生物,使垃圾中的有机物发生生物化学反应而降解(消化),形成一种类似腐蚀质土壤的物质,用作肥料并用来改良土壤。垃圾堆肥技术在中国农是从事活动中早有应用,而作为科学进行研究探讨此法则始于1920年。按细菌分解的作用原理,分为高温需(好)氧法和低温厌氧法堆肥。按堆肥方法,分为露天堆肥法和机械堆肥。堆肥法操作一般分为4步:
①预处理,剔出大块的及无机杂品,将垃圾破碎筛分为匀质状,匀质垃圾的最佳含水率为45-60%,碳氮比约为(20-30):1,达不到需要时可掺进污泥或粪便;
②细菌分解(或称发酵),在温度、水分和氧气适宜条件下,好氧或厌氧微生物迅速繁殖,垃圾开始分解,将各种有机质转化为无害的肥料;
③腐熟,稳定肥质,待完全腐熟即可施用;
④贮存或处置,将肥料贮存,肥料另作填埋处置。
堆肥定义
堆肥是在一定条件下通过微生物的作用,使有机物不断被降解和稳定,并生产出一种适宜于土地利用的产品的过程。
堆肥一般分好氧堆肥和厌氧堆肥两种。好氧堆肥是在有氧气情况下有机物料的分解过程,其代谢产物主要是二氧化碳、水和热;厌氧堆肥是在无氧条件下有机物料的分解,厌氧分解最后的代谢产物是甲烷、二氧化碳和许多低分子量的中间产物,如有机酸等。厌氧堆肥与好氧堆肥相比较,单位质量的有机质降解产生的能量较少,而且厌氧堆肥通常容易发出臭味。由于这些原因,儿乎所有的堆肥工程系统都采用好氧堆肥。
堆肥实际就是废弃物稳定化的一种形式,但它需要特殊的湿度和通气条件以产生适宜的温度。一般认为这个温度要高于45℃,保持这种高温可以使病原菌失活,并杀死杂草种子。在合理堆肥后残留的有机物分解率较低并相刘‘稳定,堆肥的臭味可以大大降低。堆肥还可以产生明显的干燥效果,这一点对于处理市镇和工业污泥等潮湿物料非常有用。堆肥中有机底物的降解与干燥过程同步进行能够降低后续处理的费用,从而有利于增加堆肥的再利用或处置。
目前堆肥还没有一个被广泛认同的定义。完整意义上的堆肥,是指在人工控制下,在一定的水分、C/N比和通风条件下通过微生物的发酵作用,将废弃有机物转变为肥料的过程。通过堆肥化过程,有机物由不稳定状态转变为稳定的腐殖质物质,其堆肥产品不含病原菌,不含杂草种子,而且无臭无蝇,可以安全处理和保存,是一种良好的土壤改良剂和有机肥料。
有机堆肥施用于农田有许多好处。第一,堆肥可以作为一种有机质来源,以保持和形成土壤腐殖质,有效地改善土壤结构和持水能力。第二,堆肥可以提高商品化农业中作物的生长和活力,稳定的堆肥可以降低植物病原菌,并且提高植物对病害的抵抗力。堆肥后期有益菌群的定植能对病菌起到抑制作用。第三,堆肥含有许多有价值的营养元素,包括N、P和多种必要的微量元素。堆肥的养分含量与初始有机基质的质量有关。许多堆肥养分含量太低,不能被划分为肥料,它们的主要用途是作为土壤改良剂、覆盖物或与肥料调节剂一起作为有机底质—另一方面,堆肥中的养分如N素通常与有机物结合在一起,在植物牛长期可以
缓慢地被释放出来,因此比起液体肥料来就不易淋失。
第二节 堆肥历史
有机废物堆肥有着悠久的历史,自古以来我国农村地区就普遍将秸秆、落叶、野草、动物粪便及垫圈料等堆积在一起,进行发酵制成肥料。据古书记载,我国公元六世纪就出现了“踏肥”,即厩肥的生产利用;1591年就出现了“蒸粪法”,即堆肥的积制利用方法;1633年就开始了“酿粪法”,即沤肥的积制利用方法。
但是,真正对堆肥技术进行科学的探讨则始于20世纪初。根据美国公用事业协会(APWA)报道,最早的堆肥工程工艺起于1925年的印度,当时英国的霍华德先生开始把落叶、垃圾、动物及人的粪尿在土坑内堆成约L 5m高的堆体,经过6个月2次的翻堆,即可获得腐殖质这样的产品,此法称为印多尔法(1ndore)。它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堆体会像预言的一样可以发热,而且不会腐败。该方法的科学性表现在基质有了配方,另外有了操作的步骤描述。
后来为了促进堆肥的好氧发酵,又提出了贝盖洛尔法(Beccari),即将固体废物和人粪肥分层交替堆积,并使翻堆由一二次改为多次翻堆(堆积4~6月)。
1932年荷兰VAM公司建立了欧洲第一个改良印多尔法的规模堆肥工厂,其工艺称为范曼奈法(Van Mannen),是将垃圾用水调节后,在室外堆积4~8月(厌氧分解),然后破碎、分选。
1933年在丹麦出现了丹诺(Dano)堆肥工艺,这是一种运用转鼓进行好氧发酵的方法,特点是发酵周期短,一般只需3~4天。
罗代尔是另一位堆肥科学的先驱。1942年,他创办了《有机庭园》杂志,并于1950年出版《堆肥全书》,在他的影响下于1960年春天创办了《堆肥科学》,并在1981年重新命名为《生物循环》。目前《生物循环》已成为堆肥工业的旗帜性杂志。
20世纪70年代以后,许多堆肥工艺不断得到完善,一些新的工艺也被开发出来,如1972~1973年间美国农业部马里兰州的农业研究中心开发的通气静态堆工艺,也称贝特斯维勒(BELTSVILLE)工艺。该工艺在美国得到了广泛应用,1990年有超过76座设备在运行。还有如垂直通风搅拌固体床托马斯(EARP-THOMAS)工艺、日本的立式多层搅拌床式工艺(即塔式工艺)、爱温森(EWESON)转鼓式反应器系统以及比尔德(Beard)筒仓工艺等。
第三节堆肥特点
堆肥有两个主要的优点:一是可以把令人讨厌的废物转变为易于处理的物
堆肥原理
第一节 堆肥基本过程
堆肥过程通常分两个阶段:一次堆肥(也叫快速或高温发酵)和二次堆肥(也叫后熟或陈化)。这两个阶段之间通常没有明确的定义和区别。
一次堆肥阶段的特点是:高氧气吸收率,高温,可降解挥发性固体(BVS)大量减少,高的臭味潜力。通常,一次堆肥阶段由于需要减少臭气,因此需要提供通气和保持对堆肥过程的良好控制。二次堆肥阶段的特点是:温度低,氧气吸收率低,臭味潜力低。相对一次堆肥来讲,二次堆肥阶段的管理和调控比较简单,然而从工程角度看,不能没有二次堆肥,因为二次堆肥阶段可继续降解那些难降解的有机物,还要克服反应速率变慢以及重建低温微生物群落,从而有助于堆肥腐熟、减少植物毒性物质和抑制病原菌。这两个阶段对一个完整的堆肥系统的设计和操作来说是缺一不可的,而且是生产腐熟堆肥所必需的。一般堆肥流程如图2—1所示。
一次堆肥开始之前的原料处理称为前处理,后熟阶段之后的原料处理称为后处理。前处理或后处理是否需要依赖于原料的特点和期望的产品质量。
堆肥过程一般分为升温阶段、高温阶段和降温阶段3个阶段。
1.升温阶段
一般指堆肥过程的初期,在该阶段,堆体温度逐步从环境温度上升到45℃左右,主导微生物以嗜温性微生物为主,包括真菌、细菌和放线菌,分解底物以糖类和淀粉类为主,期间能发现真菌的子实体,也有动物及原生动物参与分解。
2.高温阶段
堆温升至45℃以上即进入高温阶段,在这一阶段,嗜温微生物受到抑制甚
至死亡,而嗜热微生物则上升为主导微生物。堆肥中残留的和新形成的可溶性有机物质继续被氧化分解,复杂的有机物如半纤维素—纤维索和蛋白质也开始被强烈分解。微生物的活动交替出现,通常在50℃左右时最活跃的是嗜热性真菌和放线菌,温度上升到60℃时真菌几乎完全停止活动,仅有嗜热性细菌和放线菌活动,温度升到70℃时大多数嗜热性微生物已不再适应,并大批进入休眠和死亡阶段。现代化堆肥生产的最佳温度一般为55℃,这是因为大多数微生物在该温度范围内最活跃,最易分解有机物,而病原菌和寄生虫大多数可被杀死。
3.降温阶段
高温阶段必然造成微生物的死亡和活动减少,自然进入低温阶段。在这一阶段,嗜温性微生物又开始占据优势,对残余较难分解的有机物做进一步的分解,但微生物活性普遍下降,堆体发热量减少,温度开始下降,有机物趋于稳定化,需氧量大大减少,堆肥进入席熟或后熟阶段。
第二节 堆肥基本原理
好氧堆肥的基本反应过程可以表示为:
有机废物+O2微生物/新陈代谢→稳定的有机残余物+CO2+H2O+热
好氧条件下,堆肥物料中的可溶性有机物透过微生物的细胞壁和细胞膜为微生物吸收;固体和胶体有机物质先附着在微生物体外,由微生物分泌胞外酶将其分解为可溶性物质,再渗入细胞。好氧堆肥反应过程如图2—2所示。
同时微生物通过自身的代谢活动,也使一部分有机物被氧化成简单的无机物,并释放能量,使另一部分有机物用于合成微生物自身的细胞物质,提供微生物各种生理活动所需的能量,使机体能进行正常的生长与繁殖。
堆肥中有机物的氧化与合成基本过程是有机物的氧化、细胞物质的合成及细胞物质的氧化。
堆肥控制基本要素
如前所述,影响堆肥发酵的因素很多,但一旦进入发酵过程后,堆肥的水分(水)、通透性(气)、湿度(温)便成为关键控制因素,所以通常把水、气、温称为堆肥三要素,三者相互影响,互为关联。概括表述为:通透性调节是基础,水分调节是关键,温度调节是保证。
一、水分
不同物料因理化特性存在差异,适宜发酵的水分含量是不一样的,同时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也会对其产生影响。通常情况下,水分偏低或偏高会导致堆肥堆体温度急剧上升,或形成“烧白”,或发酵温度居高不下;水分过低或过高时往往会不升温,即无发酵温度产生。关于堆肥物料的水分控制和调整,应遵循以下一般原则。
(1)南方地区适当调低,北方地区适当调高 南方地区空气湿度大,物料水分的自然挥发或蒸发量小,所以物料水分相对于北方来说应调低点。
(2)雨季适当调低,旱季适当调高 主要也是考虑到空气湿度对水分自然挥发或蒸发量的影响。
(3)低温季节适当调低,高温季节适当调高 环境温度较低时,发酵温度上升相对缓慢,热量损失大,水分挥发少,环境温度较高时则正好相反。
(4)陈料熟料适当调低,鲜料适当调高 陈放时间较长的物料在陈放过程中,环境微生物已将部分有机物不同程度分解,相对于新鲜物料其生化反应过程的剧烈程度有所减弱,水分需求量相对也要少,经过物理或化学手段处理后的物料,其生化反应的需水量更少。
(5)低C/N适当调低,高C/N适当调高 C/N低意味着可分解的碳水化合物数量少,生化反应的需水量也少,反之则需水量就大。
总之,应根据地域、气候、物料及配方的特点,摸索相应的最适水分含量,并在堆肥化过程中仔细观察物料的水分变化及其对堆肥化的影响,及时采取调整措施,确保发酵的正常进行。
二、通透性
堆吧过程中,通透性即物料的供氧状况是通过温度和气味来反映的。堆肥温度的异常变化或有臭味、异味产生就说明物料的通透性发生了问题。工业化堆肥一般不太可能通过空气的自然渗透来满足堆肥有机物生化反应对氧气的需要,必须采取相应的辅助增氧措施,目前常用的是采取翻堆或强制通风(曝气)方式。通过翻堆或强制通风,不仅可以提供堆肥牛化反应足够的氧气,而且还能将热量带走,避免堆体温度过高导致微生物失活,同时随着热量散失还可带走大量水分。所以堆肥化过程不仅是堆肥有机物氧化还原的过程,同时也是堆肥水分逐渐散失的过程,这一点对高水分的有机物料尤为重要,有利于降低后期干燥成本。
条垛式堆肥由于堆体与空气的接触面大,一般通过翻堆就能满足其通透性需要;槽式堆肥则由于堆体大特别是堆高较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相对较小,需要采取翻堆和强制通风的双重办法来满足其供氧需要。翻堆和强制通风的频率及次数应该视物料性质和堆温变化确定,正常情况下只需每天翻堆一次,强制通风也可采取间歇式方式,每天上下午各一次,每次10~30min 通风流量参照0.05~0.2m3/(min·m3)值,并根据物料性质、混合物物料相对密度等确定。
三、温度
堆肥的温度变化是反映发酵是否正常最直接、最敏感的指标。由于它与水分、通透性以及其他各项堆肥控制因子都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所以它又是—个最复杂的因子。对堆肥温度变化的要求可概括为:前期温度上升平稳、中期高温维持适度、后期温度下降缓慢。堆肥前期的温度变化一定要处理好“快”与“稳”的关系,即发酵起温要快,但温度上升不能过快,要尽町能的平稳;堆肥中期高温维持的温度值要适度,时长也要适度,快速堆肥理想的高温值为50~60℃,严禁突破70℃,高温维持时间的长短反映配方调整和前期原料预处理的好坏,理想时长一般为5~10d,时间过长或过短都需要对配方重新调整。